
2011年3月19日,从中国重庆到德国杜伊斯堡的“渝新欧”集装箱货运班列发车,标志着中欧之间的铁路货运新模式:“中欧班列”正式开通。截至目前,中欧班列已开行7年有余,开行规模快速增长,运输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一方面,中国境内不同省份陆续探索班列新线路;另一方面,班列早期线路在维持主线运营的基础上通过开行支线打造“1+N”线路布局,促使中欧班列联通的国内外地区更加广阔。

中欧班列在过去7年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目前中欧班列已开通65条运线,连接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国家的50个城市,初步形成相对稳定的运营格局。

▼ 随着开行规模、覆盖范围不断增加,中欧班列逐渐分化为与当地经济特点相结合的2种类型:
1)线路强调当地生产的商品在所运货品中的特殊地位
2)线路重视发挥交通枢纽等区位优势,集结其他地区货物统一运输。
▼ 在7年运行中,中欧班列运营模式逐渐清晰。以国内货物通过中欧班列运往国外为例,其流程一般是:
境内货运委托人与国内铁路承运代理方签订货物运输协议,国内铁路承运方再与境内外铁路运输承运方签署协议,由它们分别负责境内段和境外段的实际运输业务,并最终将货物交付给境外收货方。
▼ 历经7年探索,中欧班列向货运市场提供4种类型的班列,即主要服务于:
1)大型出口企业的“定制班列”
2)常态化开行的“公共班列”
3)货物随到随走的“散发班列”
4)为小微企业服务的拼箱业务
▼ 中欧班列已形成以“三大通道、四大口岸、五个方向、六大线路”为特点的基本格局:
——“三大通道”,分别是指中欧班列经新疆出境的西通道和经内蒙古出境的中、东通道;
——“四大口岸”,处于三大通道上的阿拉山口、满洲里、二连浩特、霍尔果斯,是班列出入境主要口岸;
——“五个方向”,是中欧班列主要终点所在地区,有欧盟、俄罗斯及部分中东欧、中亚、中东、东南亚等;
——“六大线路”,是指成都、重庆、郑州、武汉、西安、苏州等地开行的线路在规模、货源组织以及运营稳定性等方面的表现较为突出。
中欧集装箱货运直达班列比传统的海运省时间,比空运省运费,将这种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政策有赖于整体环境的塑造和相关主体的努力。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中欧班列被逐步纳入到“一带一路”框架。中国与沿线国家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在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设施联通等领域取得的不同进展,都可为中欧班列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
反过来,中欧班列的发展本身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成果。中国与沿线国家围绕推动贸易便利化、构建良好营商环境等方面开展的磋商、采取的新技术、实施的新标准、达成的新协议等,对中欧班列扩大货源、便利过境、提升运速等具有积极影响。

因中欧铁路轨距明显不同,货运列车需要在通关口岸需要进行换装作业。

新亚欧大陆桥起点-江苏连云港市